长者模式
退出长者模式

历史人文

发布日期:2025-03-31 10:21 来源:2024盐城年鉴 字体:[ ]

历史述略  盐城市历史悠久,是中国东部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阜宁县施庄镇东园遗址、东台市溱东镇开庄遗址、阜宁县板湖镇陆庄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证明,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海之滨,淮河两岸,射阳湖畔,已有盐阜先民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孕育盐城的远古文明。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盐铁业相当发达,当时人口较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比较普遍。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今扬州市宝应县)代管。东汉时,富春人(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孙坚,因讨平许昌、许韶父子农民起义军有功,出任盐渎丞,是见之于史书的最早的盐渎县丞。东汉末年,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西晋复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盐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盐之城。盐城因“盐”置县,因“盐”兴城,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盐城的海盐生产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质量,在海盐生产历史上都独领风骚。盐城以海盐文化著称于世,海盐文化是这座城市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隋大业十四年(618),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唐初,废射州(直至清末,境内未设过州、郡),复置盐城县。唐朝时期,盐城曾是长安与海外交往的要津之一。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阿倍仲麻吕(即晁衡),新罗国太子金士信等,均由射阳河口登陆,西去长安。宋代,盐城属楚州,岳飞和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曾在盐城一带抗金。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最后在平江(今苏州市)称吴王,前后坚持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末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明初,盐城属应天府,朱元璋“洪武赶散”(古称“红巾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名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清初,盐城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清雍正九年(1731)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东台县。民国期间,境内先后设江苏省行政第十督察区、盐城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盐城区辖盐城、东台、阜宁、兴化4县。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至此盐城成为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战斗足迹。1941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是年10月,盐城全境解放。

人口方言  至2023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78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4.8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68.9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3.25 万人,比上年增长1.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7%,比上年提高0.87 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18万人,人口出生率3.3‰;死亡人口6.77万人,人口死亡率10.1‰。

盐城地僻海边,先民们一直以渔、盐、耕种等业为主。艰辛的渔耕生活,养成勤俭、简朴的品质,民风古朴、淳厚,具有明显的沿海地域特征和水乡自身特色。盐城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初,这里已“煮海利兴,穿渠通运”,有不少居民居住于此,操吴扬江淮语。三国魏晋之际,战乱频繁,中原居民南迁,有一部分留居于此,当地语言与中原语言融合。经过漫长的时期,形成盐城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秦汉到南宋,盐城方言的范围还只限于今通榆河以西地区,在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淮入海以前,盐城县城距海仅500米,海岸线长期维持在今上冈、盐城、草堰、东台一线。由于黄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不断沉积,海岸线不断东移,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大体形成今盐城市的地理格局,盐城方言也随之东扩。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区,具有江淮官话的典型特征,如有入声等,同时还具备一些自身混合性的语言特征。盐城方言可以粗略地分为东南片、中片、西北片3片。东南片以步凤为代表,中片以市区为代表,西北片以龙冈为代表。西北片基本保留江淮官话洪巢片的特点,中片开始对混合性的语言特征有所反映,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送气,而东南片表现尤为明显。

民族宗教  盐城市属汉民族聚居、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大约在元末明初,陕西、河南一带回民因饥荒陆续迁居境内,至此,境内始有少数民族居住。后因饥荒或战乱,其他如满族、苗族、蒙古族等人口亦相继迁居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因工作调动、婚姻嫁娶等原因,境内少数民族逐渐增多。

境内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有8个少数民族952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有14个少数民族1559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0个少数民族2537人;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8个少数民族3447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47个少数民族1.36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53个少数民族1.51万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48个少数民族2.5 万人。2023年,全市有53个少数民族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8万人、流动人口1.3万人,有民族村5个、民族组2个、市田家炳中学新疆班学生269人、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驻盐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2889人,市区、东台、射阳、响水各有1处回民墓地。

盐城市境内民众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境内佛教、道教传入最早,起于汉唐,盛于明清,影响甚广。清末,东台县有大小寺庙、宫观800余座,出家僧尼3000多人,古台城有“九寺十三庙七十二庵”之说;盐城县有寺刹400多座,城内永宁寺为诸寺之首。清末民初,美国牧师白秀生夫妇和法国司铎晁德礼、蓬士禄等人先后带领传教士在境内建堂、办学、布道,遂将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境内。境内宗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佛教、道教主要分布在东台、大丰、市区、建湖等地区;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回民聚居的市区和响水、滨海等地区;天主教主要分布在东台、大丰等地区;基督教主要分布在响水、滨海、阜宁、射阳等地区。2023年,全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经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676处。全市有爱国民族宗教团体25个,其中,市级团体5个,分别为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基督教两会。

名人俊彦  盐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历代人文荟萃。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雄海内。宋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职,后相继入朝为相,人称“西溪三相”,被传为千古佳话。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西溪监管盐仓时倡修的捍海堰,泽被后世,世人颂为“范公堤”。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负帝蹈海,成为流芳百世的抗元英雄。元末盐民张士诚揭竿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在平江(今苏州)自称吴王。元末明初,文学巨匠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曾隐居白驹场,撰写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明代哲学家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名闻全国。书法家宋曹的作品漂洋过海,饮誉扶桑。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大师柳敬亭,以其精湛的技艺名闻天下。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历代群贤共放异彩。孔尚任、李汝珍用盐城的水墨润就不朽名篇《桃花扇》《镜花缘》。晚清武状元徐开业镇守潼关,以身殉国。水利专家冯道立治水有方,著就《淮扬治水论》《测海蠡言》等名篇40余部。爱国志士臧在新、伏龙等追随孙中山反帝反封建,为国捐躯,被国民政府追授中将衔。“五卅”反帝爱国先驱顾正红、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左联作家孙石灵、爱国科学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尽显风采。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里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盐城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当代更是人才辈出,如佛教居士高鹤年,书法家高二适,教育家陈中凡,杰出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等。为纪念历代名人,缅怀他们的业绩,1986年建成新四军纪念馆,2000年在市区迎宾公园内兴建盐城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各县(市、区)修复一批名人故居,以供后人瞻仰、凭吊。

文化遗存  至2023年年底,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2处、馆藏革命文物5766件(套),其中,有6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57件(套)馆藏革命文物列入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全市有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8处,革命遗址248处,以烈士命名的镇(村)128个,9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70个、市级139个,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人。市、县(市、区)均在文化馆挂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有公共“非遗”展示场馆、展厅35个、民营“非遗”展示馆20个。

城市性质  1985年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盐城市的城市性质为:新四军抗日革命根据地,以发展食品、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的工商城市,市域中心。1990年1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盐城市的城市性质调整为:苏北沿海中心城市之一,以发展轻纺、食品、机电工业为主的工商城市,新四军抗日革命根据地。1995年1月,《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专家论证,明确盐城市的城市性质为:江苏省沿海中心城市,滩涂、海洋工程开发基地,新四军抗日革命胜利纪念地。2003年9月,《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通过专家论证,明确盐城市城市性质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2006年8月,中共盐城市委第五次党代会明确盐城市城市性质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精神,将盐城定位为:中国沿海新兴临港工商业城市、长三角产业北拓承接基地、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200万人口特大中心城市。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盐城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重要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现代工商城市。2012年,《江苏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将盐城定位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长三角新兴工商业城市、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城市。2013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盐城城市性质为: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贸易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2023 年9月,《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盐城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高地、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绿色宜居的国际湿地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