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湖县融媒体紧扣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以服务传承为己任、以聚焦活动为抓手、以打造品牌为追求,深度挖掘地方非遗文化内涵,构建全媒体非遗传播体系,用鲜活多元的方式全景式展现建湖非遗文化,不断推动本土文化“破圈出彩”。
以服务传承为己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依托全媒体融合矩阵,服务非遗传承,盘活本地非遗文化,让建湖非遗文化不断发酵、广泛传播。
开设非遗专题。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平台,开设“非遗建湖”“水韵建湖·精彩非遗”“节日里的非遗”等专题专版专栏,大力宣传淮剧、杂技等非遗文化,深度宣传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讲述建湖非遗文化,传播建湖非遗故事。
组织主题宣传。围绕重大主题、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播说非遗、深度宣传、精品短视频等形式,挖掘宣传建湖非遗的更多可能,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美誉度。深入宣传建湖文旅品牌,组织“建湖有戏·纸爱建湖”剪纸作品美术展;围绕元宵节,制作《“潮”玩建湖闹元宵》短视频,通过剪纸艺术,展示建湖非遗文化魅力;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博物馆日等节日,创作图文作品,提高本土非遗知名度。
推进媒体联动。将宣传非遗文化纳入全年宣传计划,注重“两微一端一抖”平台联动推广,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深度融合为基础,坚持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集聚各类资源,共同进行内容生产。积极对接大台大报大网,加大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重点媒体合作力度,在更高平台宣传推介建湖非遗文化。
以聚焦活动为抓手,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聚焦2023年重头戏——央视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撷取节目里的“建湖元素”,深度策划、密集宣传,让“建湖非遗”走入全国人民视野。
精心策划。提前制作宣传方案,借助全媒体平台资源、传播优势,共同发力、全面推进。微博、短视频类平台主推现象级产品,实时跟踪节目动态,抢抓“爆点”进行包装,确保准确与速度;“建湖发布”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建湖日报》主推原创和综合稿件,讲究厚度和深度;电视“建湖新闻”持续跟踪报道,推动大屏小屏联动。各平台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层层递进,让用户直观感受建湖非遗魅力。
精细组织。全面构建前期预热、中期密集推送、后期深度解读的宣传脉络。节目播出前,建湖发布视频号、抖音号制作大量节目花絮,配合预热视频交叉发布。节目播出中,建湖发布视频号介绍建湖非遗项目、节目拍摄地——淮剧小镇等,转推《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的同时,截取节目精彩瞬间进行轰炸式推送。节目播出后,建湖发布公众号和视频号、建湖新闻同步推出《何以是九龙口?〈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等深度解读报道和观众反响热议系列作品。
精彩呈现。2023年4月29日至5月8日,共制作推出《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相关15条推文、23条微博、34条抖音,视频号发布32条视频。《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位列当日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第一位,新华社、央视、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建湖淮剧、杂技等非遗文化。
以打造品牌为追求,让非遗文化红起来。
找准融媒与非遗融合发展契合点,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深度挖掘各自潜力,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持续聚焦建湖非遗文化,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公益映像+非遗”助力。致力宣传建湖非遗,拍摄系列非遗公益片,用影像留住非遗、传承非遗,让用户云享非遗。针对建湖非遗两大招牌——淮剧和杂技,视频号依据本地非遗品牌特质,紧抓潮流热点,利用多元化传播手段,与动画、节日节气等结合,拍摄制作《淮娃系列》等作品。制作短视频作品《技·艺》,以建湖媒体人为第一视角,深入杂技演员台前幕后工作,讲述一场杂技表演的完整过程,被“学习强国”国家级平台采用,并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夏季优秀作品。
“网络直播+非遗”给力。通过建湖发布视频号平台,每周五开设《淮旧时》慢直播。利用网络直播,用户即时观看淮韵戏腔融入国风歌曲的“混搭风”表演,非遗传承人在线与观众网络互动,分享技艺心得,增强观众非遗传承的参与感。借助央视《角儿来了》节目组走进建湖,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以梨园盛宴现场展示非遗戏剧独特魅力。联合杂技团、淮剧团,每周六、周日举办《杂技周末剧场》《淮剧周末舞台》演出直播,为新老戏迷献上文化大餐。
“宣传短片+非遗”增力。积极参与各类经贸、招商、文化等活动,精心制作宣传短片,实现传播倍增效应,让建湖非遗品牌传得更远。主打重大奖项宣传,借助江苏省杂技团节目《炼——倒立技巧》荣获全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凌云——倒立技巧》勇夺“金狮奖”第一名,专题拍摄获奖短视频,在城市广场多频次宣传播放,让杂技走出建湖、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