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创新“旅游+双遗”模式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发布日期:2024-11-14 09:24 来源:建湖县政府办公室 字体:[ ]

今年以来,中国旅游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收集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建湖县淮剧小镇选送的《淮剧小镇:创新“旅游+双遗”模式,将文化沉浸式、多点位、全天候植入湿地生态旅游》成功入选。

淮剧小镇位于江苏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九龙口旅游度假区。

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结合获文华大奖的淮剧《小镇》剧目,将剧情植入淮剧发源地——九龙口沙庄古村,全景式再现剧中18个生活场景,以“番外篇”形式将剧目“演艺+实境秀”常态化立体呈现,打造“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文旅融合发展样板,积极传播中华传统优秀“诚信”文化这一核心理念,生动展现新时代“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的时代风貌。

淮剧小镇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围绕“两街四巷一湾一环多节点”业态布局,紧扣淮剧文化主题,开辟涵盖淮剧游乐、淮剧文化、淮剧演艺、淮剧商业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站式淮剧主题发展模式,丰富休闲娱乐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首批江苏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等。

建筑风貌保持原乡感。以“三保留、三恢复”为建设手法,保留街巷肌理、恢复村庄水系,保留建筑形态、恢复历史风貌,保留生活气息、恢复旧时盛况。建筑墙面以青砖清水墙风貌为主,结合少许现代风格风貌,屋面处理保持本土传统的硬山、小瓦、飞檐风格;门窗材质采用木质类,细节处理体现苏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如磨砖门头样式的传承,椽子檐砖的使用,门口神龛的点缀,芦苇门帘的采用等。

整体环境做足生态感。恢复古村内外池塘水系,采用生态驳岸或护坡,减少生硬的硬质手法。池塘浅滩形状线条圆润,力求自然。植被处理在点缀大型本土乔木的基础上,科学植入各类本土水生景观植被和禾草类陆生生态植被。道路地面铺装主要用青砖类或毛石类铺装。村口东侧生态景观与西侧手法相似,形成呼应,营造“村在荡中”氛围。

文化内核体现历史感。村里通过小品、构筑物及其它方式体现淮剧剧种元素,实现“戏在村中”构想,彰显淮剧剧种“发源地”。村里科学植入淮剧《小镇》元素,重点打造剧情18个场景,使其成为淮剧《小镇》原型地,实现“村在戏中”构想。

规划先行,稳中有序。坚持规划先行,运营前置,项目规划充分结合运营策划和业态功能布局,深挖当地文化,融入国潮、淮杂风。在空间形态上,依附沙庄村自然禀赋,再现“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水乡风情;在文旅内核上,结合“文华奖”《小镇》剧目,做好起承转合,精心打造18个剧情核心节点,形成“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水乡风情。

立足特色,丰富业态。淮剧小镇充分结合里下河水乡文化和淮杂非遗文化,打造一批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业态品牌,重点推出“九龙九鲜”特色餐饮、“九龙九院”高端民宿、九龙喜事、1953淮剧主题餐厅、戏藕霸糖水铺、藕与等品牌业态和淮剧传习所、非遗糖画、淮剧脸谱DIY等互动业态,丰富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湿地修复,生态提升。修订完善湿地修复规划,持续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退渔还湖、退圩还湖、河道疏浚等工作,切实改善湿地环境,“十四五”期间每年收储修复1500亩,提“靓”九龙口生态底色,让特色更“特”、环境更美。

聚焦人才,练好内功。持续强化文旅人才建设,培养、引进更多旅游管理、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新媒体运营等高层次人才。通过“专业人员带、景区跟着学”的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文化为灵魂、生态为底色、产业为支撑,九龙口淮剧小镇深挖“淮杂非遗、湿地世遗”等稀缺性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双遗”模式,不断强品牌、练内功、提内涵、立品质、树品位,积极培养人才,创新优秀作品,提升文化发展,全力谱写“中国淮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的华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