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盐都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深化信用提升系列行动,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暖企机制,通过合规指导、闹钟提醒、分级管理、同步修复等方式,不断拓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应用场景,努力为企业既设好“路标”又踩好“油门”,有效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坚持靶向发力,加强合规指导。为引导经营主体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在落实“两书同达”机制基础上,全面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合规建议书》“三书同达”制度,推进说理式柔性执法,提供靶向性合规指导,既让经营主体受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警醒,又主动告知申请信用修复的条件、流程及方式,指导其重塑信用、恢复发展。同时针对易发多发违法行为,设置合规事项、违法表现、法律责任、合规建议等内容,帮助经营主体全面认识违法风险点,有效做好风险防控。今年以来,盐都区市场监管局共对149户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提供了合规指导,引导其将“增信减负”贯穿信用管理全流程。
二是坚持精准服务,实施“闹钟提醒”。改变以往经营主体上门申请信用修复的做法,坚持主动靠前服务,制定落实《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闹钟”提醒服务实施方案》,将3年内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案件纳入排查范围,对已满最短公示期的经营主体立即启动“闹钟”提醒,对未满最短公示期的经营主体逐一列出可修复时间表,以期限届满前30日为限启动“闹钟”提醒。“闹钟”提醒时,通过主动上门、电话告知、短信提醒等便利形式,对失信主体开展“一对一”服务,指导其按要求填写和准备申请表、守信承诺书以及能证明已履行法定义务、纠正违法行为的相关材料,根据实际选择线上、线下或邮寄方式申请信用修复。对符合信用修复受理条件的失信主体即时受理,极大提升了经营主体信用修复便利度。
三是坚持风险可控,推动分级管理。配套制定《行政处罚案件信用风险分级评价办法(试行)》,从5个维度以赋分法(100分制)按风险从低到高,将因“闹钟”提醒提前申请信用修复的行政处罚案件划分为A、B、C、D类共四类,从第一次分类后每6个月动态调整一次。对信用风险低的A类和B类行政处罚案件信用修复,原则上采取网上核实、书面核实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减少对经营主体不必要的干扰。对信用风险高的C类和D类行政处罚案件信用修复,特别是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领域等关系安全及公共利益的行政处罚案件,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进行核查,根据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情况确定抽取比例,实施差异化管理。对确实履行法定义务、纠正违法行为的经营主体依法作出信用修复决定,停止公示相关信息,并依法解除相关管理措施,实行销号管理。
四是坚持无缝对接,促进同步修复。加强与发改部门信用修复工作的无缝对接,在经营主体办理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处罚案件信用修复的同时,主动帮助其向发改部门“信用中国”系统申请办理信用修复,通过部门信用修复数据共享和修复结果互认,实现同步修复目标,有效避免经营主体多头跑腿等问题。目前在省级层面已实现线上信用修复“一网通办”,盐都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优化信用修复办理流程,研究提供“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指南和信用修复业务咨询服务,便利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咨询、投诉、求助、建议和在线办理指导,切实提升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自提供失信预警“闹钟提醒”服务以来,盐都区市场监管局对近三年608件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向初步摸排出的276户经营主体启动“闹钟提醒”服务,已帮助64户经营主体完成线上线下信用修复,同比2023年增长357.14%。据统计,盐都区经营主体因同类违法行为再次被行政处罚率下降57.23%,经营主体再次违法被行政处罚率下降39.56%,各类经营主体合规经营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