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公报 >2024年 >第5期

盐政发〔2024〕20号


盐城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盐城市未来产业支持政策十六条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9-29 来源:市司法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盐城市未来产业支持政策十六条》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盐城市人民政  

2024929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谋划总体部署,开启未来新征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四个三工作布局,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瞄准重大战略、前沿技术、未来需求,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双轮驱动、场景打造+平台建设双重发展,开启技术催生新需求和需求引导新技术双向通道,实施六大行动,构建3+X未来产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为勇当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碳路先锋、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接续发展和整体跃升。

创新引领、聚焦重点。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发展、集中攻关,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加速集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市场开放、生态构建等支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产业发展动力。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盐城非常6+1的比较优势,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有效结合起来,主动对接长三角等创新优势区域,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创新。

(三)发展目标

2026年,构建形成产业方向基本明晰、创新体系更加健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生态。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建成10家未来产业领域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集聚。

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深入。“链主企业引育取得新进展培育20家以上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建成一批未来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实现以场景应用驱动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业态快速涌现集聚一批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盐城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主要目标

序号

单位

2026目标

1

省前沿技术攻关项目

1

2

省级概念验证中心

1

3

未来产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

1

4

省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1

5

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

1

6

未来产业领域省级标杆孵化器

1

7

未来产业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6

8

省级未来产业重大项目

8

9

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10

10

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10

11

省级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3-5

12

省级前沿技术应用示范场景

3以上

13

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人(个)

5

14

未来产业领域专业人才

50

二、聚焦战略前沿,竞逐未来新赛道

充分发挥新能源禀赋优势、沿海机遇优势、农业保供优势,持续擦亮“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美丽生态”三张名片,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大市区为先导区和主阵地,依托盐南高新区“创新之核”,推动各板块立足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选择1-2个未来产业进行重点布局,率先突破氢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储能3个有基础、有市场的成长型未来产业;择优培育智能计算、低空经济、循环制造等潜力型未来产业,构建形成全市统筹、错位布局、协同发展的“3+X”未来产业梯次培育格局。

(一)率先突破成长型未来产业

1能。围绕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以绿氢制取为牵引,发挥风光资源优势,着力突破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化供给能力。以盐南高新区、大丰、滨海等地为重点,依托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制氢材料及氢能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快低温液态、高压气态等氢气储运核心装备、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等研发和制造,大力发展储氢装备及多模式储运方式,探索建设氢气接收站和专用管道。加快建设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中化学绿色甲醇(绿氢)、岚泽绿色甲醇等示范项目,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示范应用。

2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紧跟光伏电池迭代更新趋势,以市开发区、大丰建湖等地为重点,推动润阳光伏研究院、天合光伏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全力攻坚异质结(HJT)电池、全背接触(BC)电池等高效能、高经济性的N型晶硅电池,优先布局钙钛矿及叠层电池,重点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量子点薄膜、无机薄膜)等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下光伏户外实证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提升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产品在深远海等复杂场景的适应性,为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大基地建设提供支撑。

3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产品利用效率提高,以市开发区、大丰、亭湖等地为重点,加快布局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积极跟踪半固态、固态电池,超前谋划高性能铅碳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等领域。依托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远航锦锂钠锂电池中试线及研究院、上海电气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园等平台载体,推动新型储能电池核心材料、电芯系统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长时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进程。积极推进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探索开展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常规火电+储能调峰调频联合体等应用新模式。

(二)择优培育潜力型未来产业

1智能计算。围绕满足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和大模型迭代训练等算力需求,以盐南高新区、盐都、滨海等地为重点,积极探索绿能+储能+冷能数据中心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东数海算”“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设,超前布局一批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中心。加速扩容盐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快建设直达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数字新干线,构建毫秒级算力网络体系。强化智能计算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项目建设,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数字政务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积极布局高端GPU芯片等智能计算核心硬件,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等新型智能产品。

2.低空经济。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以东台、建湖、射阳等地为重点,整合通用机场资源,以通用飞机制造为切入口,积极布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小型固定翼飞机等低空飞行器,大力发展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核心传感器/连接器、航空级碳纤维机体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加快推进联合飞机科技无人机生产及运维基地等项目建设。依托无人机电力应用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快飞行控制、智能避障、动力推进、故障诊断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低空地面基础设施布局和低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低空飞行器在农业、物流、旅游、应急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3循环制造。以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以滨海、大丰等地为重点,推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精细化拆解和高水平再生利用,探索风机叶片纤维复合材料,以及光伏组件中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聚合物等再生利用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再生利用产业化能力。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再制造和梯次利用,加快天能锂电池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创新循环制造服务模式,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建立产品回收、维修、再制造和再利用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坚持聚焦优势、拥抱趋势、顺势而为,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密切关注未来海洋、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领域,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力争在海上能源岛、零碳负碳等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不断拓展延伸我市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三、实施六大行动,抢占未来制高点

(一)未来技术强基行动

1.加强源头创新供给。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建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引导机制,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承担实施国家、省未来产业领域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构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联动推进机制,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开展未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纳入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预先研究,争取纳入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储备。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各县(市、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市、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2.深化未来技术攻关。健全揭榜挂帅常态化推进机制,探索开展赛马制”“里程碑”“业主制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建立未来产业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等,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高质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引进未来产业国际技术标准组织分支机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有关单位和专家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职务。(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实省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与园区联合组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开展概念验证、工艺流程优化、工程样机开发、中小批量试制生产,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全链条支持机制。聚焦前沿技术转移转化,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等升级或新建一批标杆孵化器,加快孵化一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南高新区与中科院创新发展中心共建中科西伏河概念验证中心。(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盐城工学院、各驻盐高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与大院大所创新合作,鼓励在盐建设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未来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筹建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省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取得突破。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集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每个重点技术领域发展1家新型研发机构。(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主体突破行动

1.集聚产业创新主体。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打造和吸引一批未来科技创新领先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积极争创省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各类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支持国有企业率先开展未来技术研发孵化和场景打造先行示范。大力推动未来产业领域初创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分层次、分类别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建立市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库,完善重大项目遴选、储备机制,发现遴选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项目。优化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建立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服务事项清单,构建实时跟踪、动态闭环、完整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建设提速、管理服务提效。以央企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契机,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的未来产业项目。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与先进地区孵化器、加速器合作,集聚招引一批科技型项目。发挥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效应,积极承办全国性、全球性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创业大赛,挖掘一批未来产业技术,推动一批创新创业项目落户。面向国内外未来产业重大平台、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和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未来产业载体。以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探索先行。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发挥高新区创新策源和产业引领作用,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加强与高校院所或领军企业协同,围绕前沿技术方向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围绕未来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研发配套服务,提升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工业设计等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打造一批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应用场景赋能行动

1.开展典型场景示范。围绕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依托大丰港经开区、射阳港经开区等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加大氢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新型储能等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绿电交易和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用好建湖、射阳等地通用机场资源,加快布局飞行训练、短途运输、空中游览、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业态,打造一批低空经济+标杆示范场景。发挥国家大数据产业园引领作用,强化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创新实验室等支撑服务,推动未来技术科学数据、共同实验数据向企业开放。加快推进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设,适度超前布局一批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中心,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市通管办、市大数据集团、盐城电信、盐城移动、盐城联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搭建跨界融合场景。积极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推动未来技术赋能重构传统产业,分类分级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突破灯塔工厂,引导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工业协同创新。面向农业生产、交通、城市等领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需要,建设未来农业、未来社区、未来医院、未来商业等示范场景。鼓励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若干验证场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开展应用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各驻盐高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产业人才汇聚行动

1.引进创新领军人才。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依托顶尖人才攀峰计划”“领军人才集聚计划等,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鼓励驻盐高校引进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人才团队,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面向全球未来产业关键领域,高质量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专家牵头或参与未来技术攻关,支持申报国家、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积极融入省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和寻访计划,系统引进培养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各驻盐高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鼓励未来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机构,支持园区打造前沿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支持高校院所派驻高层次人才来盐开展研发,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实用型人才。支持驻盐高校建立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完善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关联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深化产教融合试点,探索建设未来产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鼓励未来产业领域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大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定制式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各驻盐高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科技金融支撑行动

1.加强产业基金引导。依托市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系统构建覆盖种子期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不同领域的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推动市科创基金、市黄海天使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科创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投向优质早期科创企业(项目),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常态化开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优质投资项目征集和项目库建设,积极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按照一项目一基金要求,争取共同组建一批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黄海金控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突出科技信贷支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苏科贷”“苏创融”“人才贷”“苏质贷”“苏知贷等金融产品规模,更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试点推进企业创新积分贷,引导银行根据创新积分为未来产业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构建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创新链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未来技术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贷投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市政府办(金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构筑多元融资渠道。实施上市扬帆行动,支持并指导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发行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债等特殊品种债券进行融资。依托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和保险试点。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碳金融、碳交易市场加大对氢能、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和开放力度。〔市政府办(金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盐城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放合作携手行动

1.深化板块协同联动。发挥盐南高新区创新之核优势,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整合导入各板块相关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加快构建覆盖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等功能的科创平台矩阵,全面提升未来产业创新能级。创新技术策源+产业转化市域协作模式,以盐南高新区为核心,联动各板块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园区,开展订单式研发和离岸式孵化,推动未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实现未来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同步发展。(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融入区域创新格局。加强与国家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建好域外科创中心,布局若干未来产业离岸孵化器,做好未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对接承载。深化与清华、北大、南大、中科院、南师大等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更大力度推动未来产业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和产业链共育。(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驻上海联络处、驻南京办事处、驻深圳办事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提升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功能,加快建设中德(盐城)联合创新中心、中韩(盐城)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科创载体,加大高端外资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力度。放大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等溢出效应,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设海外研发机构,实现未来技术全球化供给。(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组织保障,实现未来新突破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负责产业领域和重点任务,推进未来产业重大问题研究、重要事项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建立由市直部门牵头、板块和省级以上园区协同的研究推进机制,细化制定重点发展领域的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建立未来产业一图三清单数据库,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支持和引导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行业智库加强前瞻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政策支持。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场景开发、企业培育、人才招引和先导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优化土地、能耗、排污等要素保障,支持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未来产业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审评审批制度赋权改革试点,适当放宽未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在应用场景内先行先试。(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营造包容氛围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对处于研发阶段的未来产业,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深化科技投融资改革,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聚焦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健全未来技术创新免责或减轻责任机制,对履行勤勉忠实义务的单位和具体人员,给予责任豁免或减轻责任,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市科技局、市政府办(金融)、审计局、市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宣传引导创新未来产业宣传推广方式,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强市县媒体对未来技术探索、企业创新实践、地方先行先试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积极举办未来产业发展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推动更多未来技术人才汇聚盐城,提升城市影响力。充分利用好“登瀛产业大讲堂”、专职招商人员培训等专题讲座活动,定期进行业务授课,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未来产业发展认知和识变能力。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1.盐城市未来产业重点任务清单

2.盐城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培育分工清单

3.全球未来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平台清单

4.全球未来产业重点高校及学院学科清单

5.全球未来产业企业清单

 


   

附件1

盐城市未来产业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重点任务

责任单位

1

未来技术

强基行动

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2

建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引导机制,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承担实施国家、省未来产业领域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市科技局

3

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联动推进机制,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开展未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纳入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

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4

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预先研究,争取纳入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储备。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5

揭榜挂帅常态化推进机制,探索开展赛马制”“里程碑”“业主制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建立未来产业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常态化工作机制。

市科技局

6

制定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市科技局

7

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8

实施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等,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市市场监管局

9

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高质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引进未来产业国际技术标准组织分支机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有关单位和专家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职务。

市市场监管局


10

未来技术

强基行动

落实省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与园区联合组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开展概念验证、工艺流程优化、工程样机开发、中小批量试制生产,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11

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全链条支持机制。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2

聚焦前沿技术转移转化,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等升级或新建一批标杆孵化器,加快孵化一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

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驻盐高校

13

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南高新区与中科院创新发展中心共建中科西伏河概念验证中心

市科技局、盐城工学院

14

深化与大院大所创新合作,鼓励在盐建设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未来产业重大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15

加快筹建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市科技局

16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省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取得突破。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17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集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每个重点技术领域发展1家新型研发机构

市科技局

18

创新主体

突破行动

引进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打造和吸引一批未来科技创新领先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积极争创省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19

鼓励各类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支持国有企业率先开展未来技术研发孵化和场景打造先行示范。

市科技局、市国资委


20

创新主体

突破行动

大力推动未来产业领域初创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分层次、分类别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市科技局

21

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2

建立市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库,完善重大项目遴选、储备机制,发现遴选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项目。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3

优化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建立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服务事项清单,构建实时跟踪、动态闭环、完整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

市发改委

24

央企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契机,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的未来产业项目。

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国资委

25

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与先进地区孵化器、加速器合作,集聚招引一批科技型项目。

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6

发挥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效应,积极承办全国性、全球性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创业大赛,挖掘一批未来产业技术,推动一批创新创业项目落户。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协

27

面向国内外未来产业重大平台、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和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8

以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探索先行。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9

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发挥高新区创新策源和产业引领作用,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加强与高校院所或领军企业协同,围绕前沿技术方向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

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


30

创新主体

突破行动

围绕未来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研发配套服务,提升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工业设计等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打造一批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31

应用场景

赋能行动

围绕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

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2

依托大丰港经开区、射阳港经开区等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加大氢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新型储能等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绿电交易和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场景。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3

用好建湖、射阳等地通用机场资源,加快布局飞行训练、短途运输、空中游览、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业态,打造一批低空经济+标杆示范场景。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数据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

34

挥国家大数据产业园引领作用,强化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创新实验室等支撑服务,推动未来技术科学数据、共同实验数据向企业开放。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市大数据集团

35

加快推进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设,适度超前布局一批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中心,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通管、市大数据集团、盐城电信、盐城移动、盐城联通

36

积极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推动未来技术赋能重构传统产业,分类分级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突破灯塔工厂,引导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工业协同创新。

市工信局

37

面向农业生产、交通、城市等领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需要,建设未来农业、未来社区、未来医院、未来商业等示范场景。

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


38

应用场景

赋能行动

励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若干验证场景,面向社会有序开放。

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各驻盐高校

39

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开展应用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

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40

产业人才

汇聚行动

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依托顶尖人才攀峰计划”“领军人才集聚计划等,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

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人社

41

鼓励驻盐高校引进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人才团队,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驻盐高校

42

面向全球未来产业关键领域,高质量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专家牵头或参与未来技术攻关,支持申报国家、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43

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积极融入省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和寻访计划,系统引进培养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

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市人社局

44

大力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鼓励未来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机构,支持园区打造前沿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平台。

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45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支持高校院所派驻高层次人才来盐开展研发,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实用型人才。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驻盐高校

46

支持驻盐高校建立未来产业特色学院,完善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关联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驻盐高校

47

深化产教融合试点,探索建设未来产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鼓励未来产业领域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大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定制式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48

科技金融

支撑行动

依托市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系统构建覆盖种子期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不同领域的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

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黄海金控集团

49

推动市科创基金、市黄海天使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科创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投向优质早期科创企业(项目),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黄海金控集团

50

常态化开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优质投资项目征集和项目库建设,积极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按照一项目一基金要求,争取共同组建一批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黄海金控集团

51

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苏科贷”“苏创融”“人才贷”“苏质贷”“苏知贷等金融产品规模,更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试点推进企业创新积分贷,引导银行根据创新积分为未来产业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构建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创新链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市政府办(金融)、市科技局、

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

52

加大未来技术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贷投放力度。

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

53

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

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

54

实施上市扬帆行动,支持并指导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

市政府办(金融)、市发改委、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55

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发行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债等特殊品种债券进行融资。

市政府办(金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盐城监管分局

56

依托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和保险试点。

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办(金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盐城监管分局


57

科技金融

支撑行动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市政府办(金融)

58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碳金融、碳交易市场加大对氢能、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和开放力度。

人民银行盐城市分行、市政府办(金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盐城监管分局

59

开放合作

携手行动

发挥盐南高新区“创新之核”优势,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整合导入各板块相关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加快构建覆盖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等功能的科创平台矩阵,全面提升未来产业创新能级。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60

创新“技术策源+产业转化”市域协作模式,以盐南高新区为核心,联动各板块省以上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园区,开展订单式研发和离岸式孵化,推动未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实现未来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同步发展。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61

加强与国家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市科技局

62

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建好域外科创中心,布局若干未来产业离岸孵化器,做好未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对接承载。

市科技局、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驻上海联络处、驻南京办事处、

驻深圳办事处

63

深化与清华、北大、南大、中科院、南师大等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更大力度推动未来产业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和产业链共育。

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64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提升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功能,加快建设中德(盐城)联合创新中心、中韩(盐城)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科创载体,加大高端外资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力度。

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65

放大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等溢出效应,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66

开放合作

携手行动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设海外研发机构,实现未来技术全球化供给。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67

保障措施

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负责产业领域和重点任务,推进未来产业重大问题研究、重要事项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

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8

建立由市直部门牵头、板块和省级以上园区协同的研究推进机制,细化制定重点发展领域的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建立未来产业“一图三清单”数据库,全面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9

支持和引导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行业智库加强前瞻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0

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场景开发、企业培育、人才招引和先导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71

优化土地、能耗、排污等要素保障,支持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72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未来产业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审评审批制度赋权改革试点,适当放宽未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在应用场景内先行先试。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数据

73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对处于研发阶段的未来产业,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

市科技局

74

深化科技投融资改革,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市政府办(金融)、市科技局

75

聚焦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健全未来技术创新免责或减轻责任机制,对履行勤勉忠实义务的单位和具体人员,给予责任豁免或减轻责任,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市科技局、市审计局、市委宣传部


76

保障措施

创新未来产业宣传推广方式,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强市县媒体对未来技术探索、企业创新实践、地方先行先试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

77

积极举办未来产业发展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推动更多未来技术人才汇聚盐城,提升城市影响力。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78

充分利用好“登瀛大讲堂”、专职招商人员培训等专题讲座活动,定期进行业务授课,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未来产业发展认知和识变能力。

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

 

 

 

 


   

附件2

盐城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培育分工清单

序号

重点产业

相关培育领域

牵头部门

参与

县(市、区)

一、率先突破成长型未来产业

1

氢能

可再生能源制氢、氢制甲醇、氢合成氨、氢燃料电池、氢能储运等

市发改委

△盐南高新区

△大丰区

滨海县

射阳县

响水县

2

新一代

高效太阳能电池

异质结(HJT)电池、全背接触(BC)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量子点薄膜、无机薄膜)等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等

市发改委

△市开发区

△大丰区

建湖县

阜宁县

东台市

3

新型储能

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超前谋划高性能铅碳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等

市工信局

△市开发区

△大丰区

△亭湖区

建湖县

滨海县

二、择优培育潜力型未来产业

4

智能计算

大数据计算、云计算、智能计算、人机物融合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智算GPU、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

市工信局

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行重点布局

5

低空经济

eVTOL、无人机、小型固定翼飞机等低空飞行器制造及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核心传感器/连接器、航空级碳纤维机体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飞行控制、智能避障、动力推进、故障诊断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低空地面基础设施布局和低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发改委

市工信局

市交通局

市数据局

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行重点布局

6

循环制造

退役风电、光伏设备、新能源电池等精细化拆解和高水平再生利用,汽车零部件、机床等传统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等

市工信局

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行重点布局

注:为先导区

 


附件3

全球未来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平台清单

序号

需重点关注的平台

研究方向

所在地

一、氢能

1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加氢站设计及测试、快速加氢技术

美国

2

康沃尔海洋氢中心(CMHC

液氢加注、存储

英国

3

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

液氢的制取、储(贮)存、

运输

北京市

4

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

氢能储运关键技术研发

北京市

二、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

5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光伏电池研发、测试和部署

美国

6

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

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高效异质结电池

德国

7

高效太阳电池装备

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高效异质结电池/叠层电池技术

泉州市

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长设备及工艺设计

深圳市

、新型储能

9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电力储能设施原型、电网储能技术研发

美国

10

英国电池产业化中心

锂金属阳极、钠离子电池等未来技术

英国

11

新型储能创新中心

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

广州市

12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储能技术研究、人才培养

西安市

、智能计算

13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

美国

14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智能计算、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

美国

15

艾伦·图灵研究所

数据科学、人工智能

英国

16

中科大先进计算研究院

量子信息、先进计算

合肥市

17

之江实验室

智能感知、智能计算

杭州市

18

北京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类脑智能

北京市

19

鹏程云脑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通用智能

苏州市

20

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前沿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

南京市

21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测试

青岛市

低空经济

22

兰利研究中心

跨声速低温风洞、低湍流度压力风洞

美国

23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航空未来实验室

eVTOL未来交通系统和可持续交通

美国

24

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

无人机

日本

25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等

延安市

26

航空遥感系统

航空遥感

北京市

27

大型低速风洞

航空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性能

绵阳市

28

多功能结冰风洞

飞机结冰探测及防冰

绵阳市

、循环制造

29

循环经济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卓越中心

金属、建筑和关键矿产等领域循环性

英国

30

美国先进再生制造研究所

大规模工程制造组织和再生医学研究

美国

31

中国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西安市

32

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

可再生资源利用

自贡市


   

附件4

未来产业重点高校及学院学科清单

序号

 

需重点关注的

学院/学科

研究方向

所在地

一、氢能

1

麻省理工学院

工程学院、理学院

氢动力电动车、太阳能制氢

美国

2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工程学院、化学院

电解制氢、燃料电池和电渗析应用

美国

3

剑桥大学

卡文迪许实验室

氢气储存技术、氢燃料电池

英国

4

南京大学

物理学

能源与环境材料

南京市

5

东南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太阳能、风能、氢能

南京市

6

南京理工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太阳能、风能、氢能

南京市

二、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

7

新南威尔士

大学

工程学院

光电技术实验研究、IBCTOPConHJT

澳大利亚

8

麻省理工学院

工程学院、理学院

新型太阳能光伏纳米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美国

9

南京邮电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

南京市

10

江苏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

晶硅太阳能电池

镇江市

11

常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

常州市

、新型储能

12

斯坦福大学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型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

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技术

美国

13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工程学院、化学院

储能电池存储和转换

美国

14

东南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

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

储能系统管理

南京市

15

南京理工大学

新能源学院

燃料电池、锂电池及其他先进电池技术

南京市

16

南京工业大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储能、换能材料及器件

南京市

17

中国矿业大学

低碳能源与动力学院

基于新能源和先进储能技术

的工程热物理

徐州市

、智能计算

18

卡内基梅隆

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人工智能

美国

19

麻省理工学院

施瓦茨曼计算学院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

美国

20

斯坦福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美国

21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智能控制及机器人

北京市

22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智能计算

南京市

23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技术

大连市

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西安市

、低空经济

25

加州理工学院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航空航天

美国

26

麻省理工学院

航空航天

商业飞行器、民用航空、空中运输

美国

27

布里斯托大学

航空航天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英国

28

清华大学

航天航空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北京市

2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北京市

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

飞行器动力、飞行器制造、

航空航天工程

南京市

、循环制造

31

帝国理工学院

LOTA基础设施

实验室

培育循环经济模式

英国

32

昆士兰大学

水与环境生物技术中心

生物碳循环经济

澳大利亚

33

剑桥大学

循环经济的创新创业

循环经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英国

34

南京工业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新型固体废弃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品

南京市

35

常州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新型固体废弃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品

常州市

36

南开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工程、

资源再生工艺与设备、循环经济

天津市

附件5

未来产业企业清单

产业链

环节

具体领域

需重点关注的企业名单

(一)氢能

制氢

化石燃料制氢

德国林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

中石化、中石油、东华能源、云鼎科技

工业副产制氢

万华化学、美锦能源、金能科技、东华能源

电解水制氢

美国水吉能Hydrogenics、西门子、挪威NEL

中科富海、斯林达、隆基股份、中集安瑞科

储氢

高压气态氢储运

美国Lincoln、挪威Hexagon、韩国ILJIN

中材科技、富瑞氢能、中集安瑞科

低温液氢储运

俄罗斯JSC深冷机械制造、美国Chart公司、日本岩谷;

中科富海、四川空分、航天晨光、富瑞特装

固态氢储运

法国麦克菲;

氢储科技、有研集团、安泰科技

有机液态储运

德国林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四川空分、三聚环保、中集安瑞科

加氢站

加氢站

德国林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

安泰科技、舜华新能源、氢枫能源

氢气压缩机

美国PDC、美国Hydro-pac、德国Hofer

京城股份、江苏恒久机械、北京天高

加氢机

国家能源集团、舜华新能源、海德利森、华气厚普、正星科技

燃料

电池

燃料电池系统

AFC能源公司布鲁姆能源、东芝;

亿华通、东方氢能、捷氢科技

双极板

步高石墨POCO、德纳;

上海弘枫、鑫能石墨、新源动力

铂基催化剂

中科科创、中自环保、贵研铂业

空压机

阿特拉斯·科普柯英格索兰、寿力;

海德韦尔、金士顿、势加透博

膜电极

巴拉德戈尔庄信万丰

广东国鸿、鸿基创能、亿氢科技、武汉理工、上海唐锋

燃料

电池

燃料电池电堆

AFC能源公司布鲁姆能源、东芝;

捷氢科技、上海神力、新源动力

质子交换膜

戈尔、科慕、巴斯夫;

山东东岳、东材科技

气体扩散层

西格里东丽

通用氢能、上海河森

氢气循环泵

东丽比勒费尔德

雪人股份、山东东德、瑞驱科技

应用

及服务

燃料电池汽车

日本丰田、日本本田、韩国现代;

长城汽车、美锦能源、宇通客车、杭叉集团、中通客车、上汽集团

(二)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

电池成品

HJT电池

日本松下、欧洲梅耶博格、美国特斯拉;

东方日升、爱康科技、华晟新能源

BC电池

美国Sunpower、新加坡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

隆基绿能、爱旭股份、晶科能源、钧达股份

钙钛矿及叠层电池

韩国SK Innovation、韩国L&F、韩国LG Chem

纤纳光电、晶科能源、光因科技、极电光能、协鑫光电、中来股份

柔性薄膜电池

韩国三星、韩国LG、日本松下;

深赛格、明阳智能、隆基绿能、凯盛光伏

)新型储能

上游

正负极材料

韩国三星SDI、韩国LG化学、日本三菱;

杉杉股份、贝特瑞、中伟新材料、格林美股份

电解液

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化学、日本三菱;

天赐高新材料、多氟多新材料、新宙邦科技

隔膜

日本Asahi Kasei、日本东丽、韩国W-Scope、韩国SK

云南恩捷新材料、星源材质

电芯

韩国LG化学;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

中游

锂离子电池

日本松下、韩国三星SDI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赣锋锂业

液流电池

奥地利CellCube、美国ESSIES

西子洁能、国网英大河钢股份、恒安储能、星辰新能

中游

铅蓄电池

日本东芝、日本松下、韩国LG

超威动力、华铂科技、杰士电池

钠离子电池

英国Faradion、美国Natron Energy、法国Tiamat

中科海纳、孚能科技、亿纬锂能

超级电容器

美国麦克斯韦科技、日本松下、日本化学电子;

奥威科技开发、金时科技、凯恩股份

储能变流器(PCS

瑞士ABB、日本尼得科、美国派克汉尼汾;

阳光电源、科华数能、古瑞瓦特

能量管理系统(EMS

瑞士ABB、美国Emerson

国电南瑞、中天科技、许继电气

电池管理系统(BMS

日本Calsonic Kansei、德国海拉;

国轩高科、协能科技

下游

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芬兰瓦锡兰、韩国LG新能源、美国特斯拉;

兴储世纪、沃太能源、库博能源

)其他产业

智能计算

算力

亚马逊、微软、谷歌;

腾讯、浪潮、新华三、润泽、阿里

公共服务

OpenAlStripeCanva

农信互联、极飞科技、国源科技、托普云农、丰农控股、布瑞克

数字政务

亚马逊、微软、谷歌;

百度、华为、银江股份、易华录、千方科技

智能芯片

英伟达、AMD、高通、英特尔、三星电子、阿斯麦尔;

华为海思寒武纪、摩尔线程、沐曦集成

智能机器人

发那科、库卡、川崎;

新松机器人、长虹华意、东旭光电、科沃斯、洛必德、拓斯达、赛为智能

智能装备

ABB、西门子、施耐德;

上海君屹、深圳速腾、上海禾赛、天智航、上海高仙、桥田智能、睿尔曼智能、亿太诺、镁伽机器人、申昊科技、景业智能、云迹科技

低空经济

通用飞行器

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联合航空制造;

洪都航空、中信海直、中直股份、北大荒

eVTOL

Volocopter公司、Eve Air Mobility(巴航工业);

亿航智能、小鹏汇天、零重力飞行工业、御风未来

低空经济

无人机

派诺特、斯凯迪奥、凯斯普瑞;

中航沈飞、北方导航、航空工业、华力创通、航天彩虹、亿航智能、洪都航空、高巨创新、纵横股份、大疆

精密元器件

富士通、日立、松下;

威海广秦、大立科技、零度智控、德赛电池、华测导航、欣旺达

传感器

Interface、霍尼韦尔、ABB传感器

芯动联科、赛微电子、土兰微电子、矽睿科技

连接器

泰科、安费诺、莫仕;

敏芯微、明皜传感、深迪半导体

航空级碳纤维机体

东丽工业、索尔维、Hexcel公司;

广联航空、威海光威、安泰科技、中复神鹰

循环制造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奥迪、雷诺、起亚;

潍坊动力、济南复强动力、广西玉柴机器、陕西法士特

风电装备再制造

丹麦东能源、挪威国家电力集团;

格林美新材料、精达股份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Accurec、锰业股份、Battery Solutions

天奇新动力、浙江华友、精达股份、北汽蓝谷汽车、浙江新时代中能循环

 


盐城市未来产业支持政策十六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培植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以下支持政策

一、支持技术攻关筑基础

第一条  支持研发机构开展未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实现更多的“从110”的突破。对纳入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的单位,按照省财政资金奖补标准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预先研究,对纳入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储备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第二条  支持企业开展未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符合未来产业导向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对牵头承担国家、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重大专项的单位,按要求给予配套,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第三条  支持未来产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新建国家实验室(基地)、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单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对新认定的省级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20万元奖励。上述平台实施创新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第四条  支持未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对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未来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和可靠性验证等技术服务的,给予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的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提出未来产业领域的概念验证,单个项目给予最高5万元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第五条  支持未来产业标准研制,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对承担未来产业领域国际(或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企业和单位,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二、支持主体壮大育动能

第六条  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对首次列入省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库的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第七条  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对列入年度重点工业新增长点培育计划的企业,按年度新增实时销售达到10亿元、5亿元、3亿元,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第八条  支持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型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奖励。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或优势高校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的分别最高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未来产业先导区、科技园自建或共建计量、认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最高给予400万元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三、支持场景打造拓市场

第九条  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等,搭建未来技术早期应用场景,对入选市优秀示范应用场景,按照评价结果,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财政局)

第十条  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对企业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城市、零碳产业园区、新型电力系统园区等试点建设,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绿色智能算力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给予建设单位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对上述场景入选国家、省试点示范应用场景的,给予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数据局、市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市大数据集团)

四、支持人才集聚强支撑

第十一条  系统引培掌握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对能引领我市产业发展的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或团队,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吸纳引进的科技专家,支持申报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质量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对新认定的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第十二条  持续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储备,支持在盐高校面向未来产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分别给予最高80万元、30万元的奖励。支持未来产业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对年培训量在1000-2000人次、2000-3000人次、3000人次以上的,每年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40万元、6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五、支持金融赋能提质效

第十三条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增加对未来产业投入,采取投资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推动未来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支持与天使投资、VCPE等投资机构在盐合作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按照股权投资企业实缴到位注册资本和在盐投资规模,给予投资奖励。对纳入省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的项目,市产业投资母基金给予配套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黄海金控集团)

第十四条  支持未来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对首次在上海、深圳、北京等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成功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400万元奖励,对企业在境外上市的一次性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支持未来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对具有创新性且形成一定示范效应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对发行主体按其实际发行金额的1%给予奖励,单个发行主体每年奖励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政府办(金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支持开放合作增优势

第十五条  支持盐南高新区与各板块围绕未来产业建设飞地园区”“伙伴园区,对形成的各类科创指标实行双算、各类统计指标按1:1列统。支持各板块在盐南高新区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对新认定的省级标杆孵化器,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

第十六条  对在盐城市区举办的未来产业领域全国性峰会、博览会、展览会、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活动,按照国家级活动费用总金额的30%,由市级财政给予承办单位一次性不超过50万元的补贴(市财政资金包干的不享受)。(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本政策有效期20261231,实施期间兼顾绩效导向,视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对符合本政策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其他专项扶持政策规定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本政策奖励补助资金原则上按照财政体制由市、县(市)统筹安排、分级承担。各责任单位要在本政策印发之日起2个月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具体兑现流程,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执行期间若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按国家政策执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