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发布日期:2023-09-28 11:18 来源:滨海县政府办公室 字体:[ ]

近年来,滨海县不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围绕建机制、强基层、补短板、提能力四个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提质扩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滨海县自2019年8月被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县以来,紧扣“医保打包、利益关联、奖罚兑现”三个关键环节,全力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不断满足全县人民医疗服务需求。县人民医院在原蔡桥分院基础上,增加坎北街道、天场镇两家卫生院组建“第一医共体”;县中医院与八巨镇卫生院组建“第二医共体”;县二院、五汛镇中心卫生院两个省级农村区域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牵头滨淮镇、滨海港镇卫生院组建第三、四医共体。县医管办每周、每月动态监测排名通报医共体分院发展情况,并将医共体分院发展实效同牵头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和分院绩效总量挂钩,有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实现了基层能力、县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医务人员收入和群众就医负担“四升一降”,全县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持续上升。

医共体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远程教学、会诊等医疗服务的互联互通,也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同时滨海县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大病重病患者转诊服务站,建立“1234”转诊机制,为确需外转患者提供绿色转诊服务通道,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据介绍,遇到基层无法解决的病例,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快速上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疗,不仅能享受优质资源而且让患者赢得治疗的最佳时间。

加大投入,强化基层医疗要素保障

为让基层百姓享受优质医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滨海县不断加大医疗投入,用心用情、凝心聚力织牢医疗保障网。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近年来,全县投入近40亿元迁建、改扩建县级医院、镇区卫生院11家,增添大型设备300多台(套),基层实现CT机全覆盖。县财政设立医共体运行专项补助资金,保障医共体专家下沉、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等投入;县投入近9000万元,系统重构县域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十大医共体共享中心。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基层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根据分院辖区人员健康状况、疾病谱,牵头医院分类遴选46名副高以上骨干医师在分院设立专家工作室,按照“一师一徒”模式,各分院安排基层医师全程跟班学习。截至目前,医共体累计培训基层骨干2000余人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1.5万余例。积极推动医防融合,围绕实现患者健康管理覆盖率100%、闭环服务100%两个目标,自主开发医共体医防融合患者管理平台,将除慢性病之外符合住院指征的病员信息第一时间录入平台管理,建立“分病种统计分析、按病情急慢分治、点对点预约选择、分层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

健全机制,助力健康滨海高质发展

滨海县医共体建设绝不是简单形式上的“物理融合”,而是实实在在的激发动力、增强合力、提高能力的“化学融合”。通过牵头医院医护人员、管理人员下沉,开展基层坐诊、带教查房、技术指导和线上线下(300959)培训,医共体分院运营管理和诊疗水平明显提升。今年1—7月,全县6家分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7.5%、46.34%,手术病人同比增长78.26%。同时,通过医共体建设,有效解决了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牵头医院“舍得放”、医防融合“主动为”四个问题,群众就诊获得感持续攀升,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县级医院作为医疗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已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阵地。滨海县将充分发挥总医院“龙头”作用和分院“网底”作用,创新医务人员管理模式,深化技术支持、医疗管理等领域协作,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